本文作者:访客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访客 2025-05-24 17:06:05 240136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摘要: 今年,科技界最火的话题恐怕就要数“人形机器人”了。1月,在央视春晚舞台上扭秧歌。4月,在北京亦庄跑半程马拉松,全球首次。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

今年,科技界最火的话题恐怕就要数“人形机器人”了。

1月,在央视春晚舞台上扭秧歌。

4月,在北京亦庄跑半程马拉松,全球首次。

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

从扭秧歌到马拉松,再到格斗,在我们看来好像简单的动作,在机器人的世界却是难度极高的挑战。

说个最基础的,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人类用口、舌、鼻、目、耳感受世界,机器人怎么来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

这里就离不开一个很重要的部件:传感器。

简单地说,机器人身体上的各种传感器一刻不停地采集现实世界的视觉信号、声音信号、空间距离信号等,并转化成它自己能理解的数字语言。

可以说,传感器是机器人实现这些智能化操作的核心部件。

人形机器人涉及的部分传感器

如今,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传感器不仅让设备实现了智能,连传感器自身也正在向智能化、微型化方向演变。

风起于青蘋之末,MEMS智能传感器,一个看似微小的技术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

著名市场研究出版商FortuneBusiness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是2410.6亿美元(合人民币1.73万亿)。

而且,未来十年,年复合增长率可能高达6%。

这样一个庞大的万亿产业,正在成为城市产业发展争夺的新重点。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所谓传感器,指的是能感受到外部信息,并把它们转化成电信号实现记录、输出、存储等的检测装置,被测量的信息通常包括温度、湿度、压力、声音、速度等等。

而所谓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本意是“微机电系统”,它是传感器,但又超越了一般传感器的特性,它是利用半导体工艺技术生产加工的,集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微机械结构、微电源微能源、信号处理和控制等等功能于一身的高科技电子机械器件。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半导体芯片的一种。

微机电系统

当然传感器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这背后是科技发展和应用场景变化的结果。

上世纪60年代末,北越军队在高山密林中开辟了很多“胡志明小道”,作为军事运输线。当地丛林密布、气候多变,加上夜幕的掩护,虽然美军掌握空中优势,却对这些林中小道无可奈何。

后来,美军发挥科技优势,搞出来一种“热带树”,种到了越南战场。它其实是一种伪装成树的侦察传感器,里面由电池,传感器,无线电发射机等部分组成,主体是个长97厘米、粗7.6厘米、重0.2公斤的像钉子一样的圆筒,从飞机上抛下来扎进土里,顶端装着长76厘米的伪装天线。

这个装着振动传感器的圆筒能感知车辆行驶和部队行动造成的地面振动,产生相应的电信号通过无线电发射到后方,就可以给美军打击提供指引,让越方吃了不少苦头。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伪装成树的侦察传感器示意图

这算是比较早期的传感器大规模应用案例,当时的各类传感器都又大又笨重,精度有限又容易被干扰。

其实早在1947年,点接触式锗晶体管诞生在贝尔实验室时,时代就已经彻底被改变了。人类开始跟体积庞大、容易损坏的真空管说拜拜,大步跨进小型化乃至微型化的电子时代。

随后仙童半导体的罗伯特・诺伊斯和德州仪器的杰克・基尔比分别独立发明了基于硅的平面工艺,使得能够量产的集成电路本质的原理到今天都没变。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MEMS主要产品类型 来源:麦姆斯咨询

MEMS智能传感器以集成电路为发展前提和基础,起步晚却一点都不慢。

1962年,第一个硅微压力传感器问世,是MEMS微传感器的起始点。

传感器从过去的硕大无比,变成在指甲盖大小的方寸间就能集成各种功能。小型设备的多功能得以实现。

很多人印象深刻,作为世界上第一台内置MEMS三轴陀螺仪的手机iPhone 4,可以感知来自六个方向的运动、加速度、角度变化。

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只是转动手机,游戏中的木块堆也跟相应跟着转向、摇摆,这让当时的人们大开眼界。

2010年,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展示iPhone 4陀螺仪功能

发展到今天,从国防科工、工业生产,到各种消费电子产品的听声、拍照、感光、导航,MEMS传感器已经无处不在,甚至已经涌现出一批相关领域的上市公司。

其中一家名叫“芯动联科”的公司,就是国内MEMS惯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方向的佼佼者。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这家公司两年前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发行市盈率竟然达到99.96倍。

2024年总营收也不过4.05亿元,可今天的市场仍能给出百倍市盈率,凭什么?

因为,传感器真的是门好生意。

以为这样的业绩只是偶然?不,事实上这只是它的基本盘。

2024年度它的毛利率是85.03%,净利率是54.93%,甚至在上市前的2022年净利率就已经有51.4%,还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

根据相关财经媒体的统计,#芯动联科 毛利率及净利率数据均排名中国所有A股股票前列,位列中国半导体及元件领域第一,逼近茅台的毛利水平。

芯动联科

而除了财务指标,超高的市盈率也正是市场看到它核心竞争力后的结果。

芯动联科所主营的MEMS惯性传感器,涵盖MEMS陀螺仪、惯性测量单元(IMU)、MEMS加速度计,MEMS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均包含一颗微机械(MEMS)芯片和一颗专用控制电路(ASIC)芯片,惯性测量单元(IMU)则集成陀螺仪和加速度计。

部件虽小,技术含量却非常高。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MEMS陀螺仪内部结构示意图

比如前面提到的智能手机的例子,陀螺仪与GPS、地磁传感器等配合,可以实现精确的定位和导航功能,同时也让玩家们晃动手机就能体验到3D游戏的快感。

当手机进入隧道丢失GPS信号的时候,手机能凭借陀螺仪感知的加速度方向和大小继续为用户导航。

在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气象监测、汽车辅助驾驶等高端场景,这更是属于典型的“卡脖子”技术领域,全球具备同类技术的企业是少之又少。

而根据此前芯动联科上市招股书披露,其量产的产品与霍尼韦尔、Silicon Sensing、Sensonor等公司性能最优量产产品相比,各项技术参数都接近甚至优于国外厂家,技术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不过,很多人没关注到一个细节:芯动联科公司是在安徽蚌埠。

其实,不只是芯动联科,蚌埠在传感器领域已经做到全国城市的头部。

目前,集聚了智能传感器产业相关企业200余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在中国传感谷布局就达到39家,其中国字号平台6家,还有上市企业1家、上市辅导备案1家,包括华鑫微纳、希磁科技、芯动联科等在内的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终端应用等板块正在以全产业链姿态集群式发展。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中国传感谷入驻企业 摄影/李斌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还在德州仪器担任高级副总裁,当时他就提出半导体行业的三大趋势:

1)当芯片变得更复杂,设计和制造很可能分离;

2)随着摩尔定律推动的芯片不断迭代,制造工艺也变得日益复杂,需要投入的资本、经验、积累门槛越来越高,并不是所有芯片设计者都希望自己参与到芯片制造中来;

3)随着芯片算力的提升,芯片的应用场景将更为广阔,设计与制造的分离有助于更多类型的芯片制造,而第三方代工商也因此有着巨大前景。

正是基于这样的行业预判,张忠谋在56岁时创立了台积电,缔造出一个半导体代工帝国,而且一家公司足可改变地缘政治格局。

睿智者总能洞悉时代发展趋势,历史总有巧合。

在大洋的这一边,差不多同一时间也在进行一次影响今天的布局。

上世纪七十年代,兵器电子化发展越来越快,国家在原华北物理所半导体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第五机械工业部207研究所,并组建第四研究室专业从事集成电路研究。

1979年,在高层决策下,经过系统的调研考察,第四研究室扎根蚌埠市龙子湖畔,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214所如春笋破土而出。

当年的214所

以214所为起点,蚌埠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平台从1.5英寸、4英寸到6英寸、8英寸,从第一代电子时间引信电路、热成像仪,到新一代光电技术、微纳制造技术,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可控,走了一条艰难但光明的道路。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集成电路行业商业模式示意图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芯动联科的行业竞争力,其实是蚌埠一代又一代微电子人筚路蓝缕,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超过四十年的产业积累,也让蚌埠在传感器上底气更足。

而就在蚌埠,总投资50.6亿的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项目,进入主要产品的工艺串线阶段,预计6月底就能完成。

这是蚌埠下的更大一盘棋。

公开资料显示,华鑫微纳投资建设的生产线位于蚌埠中国传感谷D区,用地面积约154亩,总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月产能将达到3万片,有望成为国内MEMS晶圆产出最大的一条生产线,同时也将是我国第一条8英寸压电MEMS量产线。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华鑫微纳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项目成功串线,运转顺利 摄影/刘晨

这家由蚌埠城投为主要出资人的平台企业,定位要做国内领先的8英寸MEMS晶圆代工企业以及国内领先的“开放式、定制化MEMS代工平台基地”。

这意味着,智能传感器的核心部件——MEMS芯片,将在蚌埠生产并向全球的智能传感器企业供货,产能可以涵盖产品涵盖惯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MEMS器件、环境传感器、喷墨打印头等,为整个产业链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几乎可以想象,蚌埠在做的事,就像当年张忠谋创业台积电,野心不可谓不大。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不夸张地讲,蚌埠虽然人口才300多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000多亿元,可挖人才、搞科研、布产业从来都是这个城市的基因。

熟悉地理的朋友可能知道,蚌埠因水运而生、因铁路而兴,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蚌埠交通大通道规划示意图 制图/正解局

在建国之初的50年代里,这里诞生了影响深远的“蚌埠五大机”(蚌埠机床厂、空压机厂、柴油机厂、拖拉机附件厂和水泵厂),成为机械工业领域的排头兵,也更加强化了蚌埠作为皖北交通枢纽和工业中心的地位。

计划经济时期,多所国家级科研单位迁入或落户,浓厚了城市科研氛围。

其中包括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如今中国电科集团第四十、四十一所,以及主攻微电子的214所。

时至今日,蚌埠已经瞄准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商业航天等六大产业集群发力,板块已然完整,蓝图已然清晰。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中国传感谷关于刀片电池和中高端车规级传感器的介绍 摄影/李斌

每一个产业布局都有章有法,这些年不断结出硕果。

2019年我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产品实现工业化生产,让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技术的国家。

国内唯一覆盖“高强玻璃—极薄薄化—高精度后加工”的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也诞生在蚌埠。这里产出的30μm超薄柔性玻璃(UTG),能够实现连续100万次弯折不破损,弯折半径小于1.5mm,成为众多一线折叠屏大牌的“幕后英雄”。

2024年6月,我国自主研制的深度变推液氧甲烷发动机,在十公里级返回飞行中首次试飞成功,这款发动机也是“蚌埠造”。

位于禹会区大洪山的九州云箭火箭发动机试验场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这里形成有效合力,迸发出巨大能量。

至于传感器产业,5月24日,第七届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在蚌埠市隆重举行。

大会紧跟智能传感器产业前沿趋势,涵盖汽车、医疗、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多个热门应用领域,为与会者提供了一次研究产业未来发展的专业交流平台。

这样的大会,已经成功举办六届了。

立足深研发,布局大生产,蚌埠正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地展开蓝图。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声谷”、芜湖市的“中国视谷”和蚌埠市的“中国传感谷”是并称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三谷”。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中国传感谷 摄影/刘晨

2023年,安徽省政府印发《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若干政策》,又在2024年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中,专门设置了传感器关键部件研发及应用项目指南。

为了保障政策落地,省、市财政拿出900万元,就带动研发投入超过3000万元。更有省级人工智能母基金在蚌埠市设立了2只子基金,规模10亿元。

政策力推,投产在即,中央创新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成投用,3条公共服务示范线投入运营,8英寸晶圆制造线成功串线,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赛迪顾问发布《2025中国MEMS产业发展与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报告》,蚌埠的入选十大MEMS园区,排名全国第六。

机器人爆火背后的隐形赢家:安徽蚌埠,站上万亿产业风口

中国传感谷展厅里的人形机器人 摄影/李斌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MEMS智能传感技术都是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是妥妥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的关键技术。

在各种应用场景大爆发、国产替代大战略的背景下,智能传感器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四十年产业沉淀,蚌埠传感器产业已蔚为大观。

未来,这座“传感之城”必将以更敏锐的“触角”,感知并引领未来智能时代的每一次脉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