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经济学家展望下半年经济 债务与消费成焦点

访客 2025-07-22 11:06:28 1282
经济学家展望下半年经济 债务与消费成焦点摘要: 经济学家展望下半年经济。去年此时,中信书院独家对话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探讨了《资产荒,以及下个十年买什么》。一年过去,全球经济继续在“低增长、高震荡”的轨道上运行,地缘冲突...

经济学家展望下半年经济。去年此时,中信书院独家对话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探讨了《资产荒,以及下个十年买什么》。一年过去,全球经济继续在“低增长、高震荡”的轨道上运行,地缘冲突频发,美元信用持续承压,黄金价格屡创新高,我们正身处一个被高企的债务、持续的通胀以及社会撕裂所定义的时代。

经济学家展望下半年经济 债务与消费成焦点

李迅雷认为,世界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不断累积。这一判断在2025年的全球经济图景中得到了印证。正值2025年年中,我们再次邀请李迅雷,从关乎未来经济走向和个体财富趋势的债务问题出发,围绕消费、就业市场、A股投资机会、黄金的配置价值等展开讨论,深入剖析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与破局之道。

作为中国证券研究界的领军人物,李迅雷对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走势与资本市场的见解不仅影响了证券领域,还影响了全社会乃至决策层。以下是对话中的精彩观点整理,希望能帮助你从偶然中看到必然,在波动中看到趋势。

未来几年避不开的一个问题是“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公共债务/GDP比率将达到95.1%,2030年可能进一步上升至99.6%。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率水平都很高,如日本超过250%,美国大约为125%。国家最终会被高债务压垮吗?李迅雷从二战结束80周年这个特殊时点切入,探讨全球债务周期的形成机制与未来走向。

目前全球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长期和平环境下,不仅发达经济体债务高企,发展中经济体的债务水平也显著抬升。这种趋势与和平红利、人口老龄化与债务累积之间存在深层关联。二战后的政府债务增长有两个关键加速时点:一是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居民和企业部门去杠杆时,政府被迫加杠杆维持社会稳定;二是2020-2022年疫情期间,各国政府再度扩表。疫情期间中美两国政府债务增速均超历史均值。

从大的趋势上看,政府的债务总体是往上走的。李迅雷强调了债务周期的三个维度:企业周期最短(美国上市公司平均寿命仅14年),因其信用支撑最弱;人类生命周期约75-100年,受预期寿命的刚性约束;国家债务周期最为持久,其核心在于政府信用提供的缓冲空间,可以对内举债,也可以对外举债。这种差异的关键在于信用机制。当企业信用崩塌时只能破产清算,而主权国家可以通过内外举债延续生命。但需注意:外债风险远大于内债,拉美债务危机就是典型案例。所谓“国家破产”实质上是政府信用破产,通常表现为两种结局:要么债务重组,要么政权更迭后“新官不理旧账”。

在和平年代,政府天然承担着“最后借款人”角色。持续累积的债务如同基础疾病,会随经济体“年龄”增长而恶化——就像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多发于80岁人群,发达经济体经过长期发展后,结构性矛盾必然通过债务形式显现。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平均债务率水平要超过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国际社会对美债、日债的担忧日益升温,但我们需要理性看待。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规模达到36万亿左右,年付息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但美国举债最大的优势是在于美元的信用,即便面临9万亿到期债务再融资压力,通过提高债务上限等机制仍可周旋;日本4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创近20年新高,但依然可以通过长期依靠内债和低利率环境来消化,短期内系统性风险可控。

李迅雷认为全球债务持续攀升大概率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全球经济结构性改革举步维艰,改革本身是“切蛋糕”,理想中的改革红利往往难以兑现,最终只能通过债务扩张来延缓危机。比如美联储资产的60%、日本央行资产的70%都是本国国债,这种操作实质是掩盖问题,而非解决问题。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大周期很漫长,而个人的生命周期又很短暂,由此产生了人类非理性冲动,给全球带来了动荡和不确定性。当我们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经济增速放缓时,社会创造的价值在减少,债务雪球必然越滚越大,这就是各个国家现在面临的困境所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