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跨洋近六千公里捐献造血干细胞 传递生命火种

近日,中铁国际集团员工王彦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一位17岁的血液病患者带去了重生的希望。他成为北京市第76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了完成这场捐献,他飞越了近6000公里,带着家人和同事的支持与爱,将“生命火种”及时传递。
今年29岁的王彦杰是中铁国际集团派驻海外的一名员工。早在本科期间,他就多次参与无偿献血,迄今已累计献全血8次共计3000ml,其中一次还是在阿联酋工作期间参加当地的爱心志愿活动。去年2月回国休假期间,他在北京西站献血时听护士介绍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便毫不犹豫地登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今年5月,尚在阿联酋工作的王彦杰接到了来自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的越洋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17岁的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作为一名党员和退伍老兵,他义不容辞地答应了捐献请求。刚得知消息时他有些意外,但很快感到由衷的喜悦——能挽救一个生命,正是他登记入库时的初心。
然而,现实中的困难也摆在面前。王彦杰所在的公司承接了阿联酋不少重大民生交通项目,多个工程处于关键期,人手紧张。他担心回国会影响到工作。但在向单位说明情况后,领导暖心回应道:“我们辛苦一些没关系,你尽快回国捐献救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并为他特批了休假。父母起初有些担心会影响他的身体,但经过反复沟通,在咨询了专业人士的意见后,他们最终理解了他的心情,同意了他的决定。为了以更好的身体状态进行捐献,王彦杰还在忙碌的工作中坚持运动,调整作息时间。
飞越了近6000公里回京后,经过再次面谈、采集高分血样、体检、住院注射动员剂等一系列准备流程,8月18日,在红十字会、街道、工作学习单位等相关人员的陪同和照护下,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王彦杰的造血干细胞捐献顺利完成。沉甸甸的“生命火种”被医护人员郑重交接,送往等待移植治疗的患者身边。
躺在病床上的4个多小时里,王彦杰心情很放松。虽然为此奔波了几千公里,但他认为只要能救人,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他一直相信:追寻光,成为光,微小的光也能照亮他人的生命,平凡的人也能成为自己的英雄。他也祝愿受捐者早日康复,将爱与温暖继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