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中话债|地方融资平台“出清”的关键

在今年7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新闻稿中,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表述出现了“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这个新提法。地方融资平台“出清”的表述与以往常用的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有着显著差异,“转型”侧重于渐进的调整过程,而“出清”则意味着如果地方融资平台在短期内无法成功转型,将面临彻底退出的结局。这是对地方融资平台治理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关键不再是融资平台这个“主体”能否存续,而是其背后规模庞大的“债务”如何最终处置。
地方融资平台“出清”的关键:或有债务处置
据市场研究机构测算,截至2023年末,全国城投平台的有息负债总额约64.1万亿元。这一庞大存量是“出清”政策需要面对和处置的核心对象。更关键的是,许多平台债务的归属并不明确。在过去几轮的债务甄别中,存在较多地方隐性债务被“合规化”为企业债务,但从债务资金的用途来看仍属地方政府的支出范围。这部分债务是风险最集中的部分,一旦处置不当容易引发违约风险。
为确保这一目标达成,中央明确提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其中,“有力”意味着平台“出清”的执行将是强制性的;“有序” 旨在严控风险,确保“出清”过程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避免“一刀切”式的硬着陆;“有效” 则强调结果导向,要求融资平台的“出清”行动必须取得实质效果,彻底改变地方政府的债务模式。
以加快国有资产处置为核心,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地方融资平台“出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防止地方在化债过程中因流动性紧张而爆发系统性风险,中央在2024年年底推出的债务置换计划直接为地方增加了10万亿元的化债资源。这轮置换政策也为地方政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但由于在官方认定的隐性债务之外,还存在大量过去由平台公司承担、未被纳入统计口径的负债,这部分债务中央并不会提供直接救助,可能的偿付责任将完全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担。
因此,地方政府实际面临着双重偿债压力:一是官方口径的政府债务,二是口径之外、规模依然庞大的平台或有债务。面对这些或有债务,依赖常规的财政收入偿还远远不够。加快和深化国有资产处置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履行偿债责任、实现平台“出清”的最为重要选项。
在加快国有资产处置的进程中,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国有资产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盘点,摸清哪些是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经营性资产,哪些是可供盘活的非经营性资产,以此建立清晰的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也需要打破“资产不能卖、不敢卖”的固有思维,以市场化、专业化的眼光重新评估这些国有资产的真实价值。同时,由于资产价格会随市场环境调整而变化,在政策层面也需要进行一些相应调整,给予国有资产处置的估值与定价更大市场灵活性,更好推进地方国有资产的市场化处置工作。
(作者钟辉勇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专栏主要关注财政和金融问题,由上海高校智库——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化管理决策实验室供稿,将在澎湃新闻陆续刊发。本文也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3BJY22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