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破1万台 创新应用加速落地

今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破1万台。近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百米飞人”决赛鸣枪开跑。2台宇树H1机器人和2台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机器人参与角逐。作为本届运动会参赛选手最多、竞争最激烈的项目之一,“百米飞人”比赛共有23组90台机器人选手参赛。最终,宇树H1机器人率先撞线。天工Ultra机器人由于“全自主”,得以乘上0.8的成绩系数,最终以21.5秒的成绩夺冠。
据预测,今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1万台,同比增长125%。应用层面,人形机器人已在工业制造、零售配送、餐饮服务等领域试点投入,产业正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你追我赶、各展所长的局面。今年,“具身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赛道的典型业态。
目前,多地出台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发展。杭州将人形机器人整机、软件算法及关键零部件列入市重点科研项目支持范围;北京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上海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业内专家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规模化“拐点”已经出现,硬件、“小脑”运动能力、“大脑”智能程度不断提升,部分企业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交付。
千寻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峰涛认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已经呈现融合发展的特点。硬件层面如关节执行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技术路线正逐渐趋向一致和标准化。软件层面,感知、决策、控制等相关人工智能算法目前仍是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探索的阶段。随着规模化生产的推进,核心部件成本已大幅下降,预计整机成本还将进一步下降,规模化应用将遵循“工业先于物流,商用先于家用”的路径。
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认为,随着规模化应用阶段的到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也会带来诸多伦理社会挑战。例如,当人形机器人造成伤害或事故时,责任应由谁来承担?人形机器人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可能会收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如何确保这些信息不被滥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还可能引发人类对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重新思考。如何避免人类过度依赖机器人,保持人类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同样需要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研究员段伟文指出,加快创新应用的同时,要从机器人学、人因工程学、人机行为心理学等方面开展跨学科研究,及时探讨人形机器人在具体场景中可能给人类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及时进行控制治理。对人形机器人技术要有一定的伦理敏感性,将价值反思和伦理审视与人形机器人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研究相结合,从预防性、伦理设计入手,对人形机器人创新应用全周期的伦理风险进行动态调节和治理,推进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
近年来,我国人形机器人原始创新、工程实现能力稳步提升,产业配套加快完善。人形机器人的进化迭代离不开硬件创新、模型能力提升和高质量数据积累这三大要素的协同发展。优必选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焦继超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需要提升稳定性,逐步缩小体积,比如谐波减速器、高功率密度电机、各类传感器的发展,就能带动人形机器人关节模块和灵巧手的设计与制造水平提升。
除了硬件,人形机器人的另一个驱动力是算法。得益于大模型发展,人形机器人在运动能力、感知能力以及智能水平上取得了快速突破。高性能一体化力控关节和先进算法使人形机器人得以完成叠衣服、取饮料等精细操作。数据是提升机器人“大脑能力”的关键,通过积累更多高质量真实数据,机器人的场景应用能力才能持续进步。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学习泛化能力、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以及自主决策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