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蔬菜因极端天气涨蛋价低于全国 夏季菜价普涨

北京新发地价格行情显示,8月26日油麦菜和黄瓜的均价分别达到6.25元/斤和3.5元/斤,与月初相比,价格上涨了约8成。实际上,近期整体蔬菜价格正在悄然上涨。8月26日,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为4.90元/公斤,较8月1日上涨10.6%,较7月初上涨13.2%。
不只是蔬菜,今年柠檬价格也大幅上涨。尽管当前柠檬价格已趋于稳定,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蔬果生产深受天气影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对果蔬生产的影响愈发显著,部分蔬菜、水果价格明显上涨背后,不乏高温热浪、干旱、极端降水与洪涝等的扰动。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孔锋表示,极端天气对蔬果安全的影响已成为新常态,这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挑战,更是对民生保障能力的考验。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产业链升级和预警完善的多管齐下,能够构建起更具韧性的蔬果供应体系,在气候波动中守护好居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让“蔬果自由”在极端天气常态化下依然可得。
吴霜(化名)在北京市丰台区一家超市购入了一些蔬菜,经计算,大菠菜、大芹菜、油麦菜和长黄瓜当时购入的单价分别约为4.92元/斤、1.85元/斤、3.75元/斤、1.63元/斤。到8月底,这些蔬菜的价格均出现明显上涨,其中油麦菜价格翻了两倍,大菠菜和大芹菜分别上涨超1.3倍和1.6倍,长黄瓜也涨超8成。
季节性因素是近期蔬菜价格上涨的主因。夏季蔬菜涨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常态。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反常,春夏交际之时容易出现高温、暴雨、干旱天气,不利于蔬菜生产,导致市场供应相对不足,蔬菜价格随之进入季节性上涨阶段。夏季北方露天蔬菜进入生产旺季,逐步取代南方冬春蔬菜,成为市场主力,这个换茬期存在供应量的短期波动。
7、8月时,南方高温多雨,这段时间蔬菜主要供应产区集中在北方地区,例如甘肃、宁夏、河北等,另外再加上山东、安徽等可全年供应的中部地区。但蔬菜供应量在这段时间比较紧张,因此价格也会上浮。每年7—8 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步入“三伏天”。在高温天气的影响下,蔬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进而导致供应变得紧张,进入了所谓的 “伏缺期”。正是这一状况,促使蔬菜价格呈现出季节性的上行趋势。
今年夏季北方部分蔬菜主产区降雨频繁、雨量偏大,直接导致了三重问题。一是雨水淹没土地,无法按时播种。二是田间湿烂,农机设备下不去,人工采收也异常困难。三是持续的阴雨寡照天气本身也会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减产。此外,极端天气的反复出现不利于蔬菜储存,腐烂变质的风险显著提升,进一步推高了种植户和经销商蔬菜的供给成本。在运输环节,我国人口高度聚集于京津冀、长三角、珠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这些区域的蔬菜消费需求旺盛,但蔬菜主产区多分布在周边省份或中西部地区,产销区相对分离的格局导致蔬菜运输距离较长。加之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交通拥堵、道路中断等问题,延长蔬菜的运输时间,增加运输成本的同时,还可能会导致部分蔬菜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变质,最终造成市场上蔬菜阶段性、暂时性的供给短缺。
叶类菜(如油麦菜、菠菜)和瓜类(如黄瓜)涨幅更为明显,主要是因为这类蔬菜更娇嫩、不耐储运,且其生长和采收环节受天气影响更为直接和剧烈。一旦主产区遭遇连续雨水,供应缺口会立刻反映在价格上。不过,这种由于短期天气因素造成的上涨通常是阶段性的。随着秋季来临,雨水减少,天气转凉,气候更加适宜蔬菜生长,北方产区的供应量会稳步回升,菜价预计将逐步回落并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