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圣诺生物:预期与弹性

访客 2025-08-23 13:02:51 310300
圣诺生物:预期与弹性摘要: 公布中期业绩报告后,科创板上市的圣诺生物(688117.SH)跟投资者玩了一把“哩个愣”,股价先抑后扬,连续创出上市以来的新高。事实上,圣诺生物今年以来至今股价(复权价)已经上涨超...

公布中期业绩报告后,科创板上市的圣诺生物(688117.SH)跟投资者玩了一把“哩个愣”,股价先抑后扬,连续创出上市以来的新高。

圣诺生物:预期与弹性

事实上,圣诺生物今年以来至今股价(复权价)已经上涨超140%,而支撑起股价走牛的动力主要来源是公司业绩高增长的预期。

作为国内少数几家能够规模化生产多种多肽原料药的上市公司,圣诺生物中期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68%,营收同比也大增69.69%。

驱动其营收净利大增的核心因素正是圣诺生物多肽原料药海外订单的放量,当然同比低基数也放大了增幅数据。

这种高景气周期的增长是否能够持续下去,直接决定着市场对于圣诺生物的价值判断。

那么问题来了,在当下以创新药为行业主驱力的市场环境中,作为行业上游的原料药企业又如何进行价值重估?而如圣诺生物这种小而美的药企,又该如何厘清市场预期与股价弹性的问题?

一切依然需要从中观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去剖析。

壹|超级风口

GLP-1的明天

或许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中国已经是全球肥胖的超级大国了。

来自世界肥胖联合会发布的《世界肥胖地图2025》数据,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已经突破50%,预计2030年相关人群规模将达5.15亿人。

在全球范围内,肥胖问题已经从高收入国家逐渐向中低收入国家扩散。预计全球肥胖和超重人群比例将在2030年上升至50%,也就是30亿左右的成年人受到高体重指数的影响。

图源:互联网

肥胖是导致NCD(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成年人NCD相关疾病负担占所有NCD疾病负担的三成左右。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宣布将今年定为“体重管理年”,同时还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专项行动。显然,“全民减肥”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指引下,已经上升为一项关乎公共健康治理的国家工程。

在民间,“全民减肥”在社会审美与健康焦虑的双重Buff作用下,思潮更是激进。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上,GLP-1早已不是公众陌生的药物靶点,而是减肥人的一种“信仰”。

自从马斯克“带货”司美格鲁肽之后,这股GLP-1的风潮就从外网刮到了中文互联网世界,各路网红博主大谈司美的用药体验和减重效果。

然而,被吸引者大多数并非糖尿病患者,很多现实中的司美格鲁肽消费人群甚至是连超重都算不上的普通求美者。网络隐秘角落的大量流通,更放大了司美一类减重药物的隐性需求。

减重药物市场需求的空前繁荣,也将GLP-1RA类新药研发推向另一种高潮。

2023年7月,上海仁会生物自研的贝那鲁肽注射液(商品名:菲塑美)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上市许可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这是自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之后,全球第三款获批的GLP-1类减重新药,也拉开了国产同类减重新药冲刺上市的序幕。

此后,礼来的替尔泊肽(2024年5月国内获批)、本土药企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2025年6月国内获批),相继在国内获批减重适应症的上市。

未来三两年将是多肽类GLP-1受体激动剂市场的一个关键窗口期。

2025年上半年,全球GLP-1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了352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超700亿美元,增幅约40%,稳坐全球最大市场规模靶点。

自从拓展到减重适应症后,GLP-1就不断向上打开增长空间,而诸多MNC超级药企的众人拾柴,各种迭代产品的密集上市,很可能推动GLP-1在2027年左右成为药史上第一个市场规模超千亿美元的靶点。

从近期美国市场上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与礼来的替尔泊肽双双大幅降价来看,巨头的博弈以及来自东方新势力的搅局,必然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导致相关药品的价格持续下沉。

但反过来,这也意味着GLP-1类药物的市场可及性与其在减肥市场的渗透率将会不断提升。

铺垫良多,只是为了清晰描绘出圣诺生物这样的多肽原料药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机会有多大。

事实上,圣诺生物中期业绩的倍数增长,正是得益于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的原料药海外订单放量。可以预见至少未来两三年时间里,其业绩大概率仍将会延续高增长。

贰|锚点再造

三端两市场

众人只道创新药好,可“卖铲人”恐怕才是真的大赢家。

无论全球MNC巨头的造神运动,还是本土创新药企的揭竿而起,千亿美元级别的GLP-1靶点大战不管谁输谁赢,原料药公司都必然是“稳赢”的。

这正是圣诺生物的“好局”所在。

透视2025年中期报告,一项业务数据的显著变化正在重塑圣诺生物的价值锚点,这对于未来公司价值的判断与重估,至关重要。

在国内的多肽药物领域中,很少有像圣诺生物这样的完整具备“原料药+制剂+CDMO”业务结构,三端联动贯穿全业务链的企业。

根据历史财报数据,圣诺生物多肽制剂、原料药和CDMO服务三大业务板块中,向来占据“C位”的是制剂业务。

2024年报,制剂为圣诺生物贡献了41.52%的营收和46.15%的利润,而原料药收入占比则为33.94%,利润贡献则为37.49%;

但今年中期,圣诺生物原料药收入1.89亿元,同比激增232%,第一次反超制剂业务,成为公司营收利润超高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原料药营收和利润贡献分别达到了55.95%和64.29%。

实际上,圣诺生物的多肽原料药业务过去一直受制于产能不足。直到今年H1公司募资投建的“年产395公斤多肽原料药生产线项目”的全线投产,这一瓶颈问题才初步得以改善。

但即便目前7条新GLP-1原料药产线都处于满产状态,35公斤的月产量恐怕也跟不上订单量的增长,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产能爬坡依旧是圣诺生物业绩持续高增长的一大看点。

圣诺生物新总部生产基地 图源:互联网

按照公开信息披露,公司再融资项目“多肽创新药CDMO、原料药产业化项目以及制剂产业化改造项目”陆续落地,也就是说圣诺生物三端业务链条是在整体阶,这对公司中长期增长形成了阶梯式的支撑。

今年中期,制剂业务虽然同比出现营收、利润、毛利率的同步下滑,但技改之后应该至少会止跌回稳,这也是圣诺生物在长周期发展上安身立命的所在;

此外,今年CDMO业务上圣诺生物也迎来了一个“破冰”时刻,业务收入同比大增73%。这得益于公司客户众生药业RAY12225注射液项目进入临床Ⅲ期。

从CDMO业务的牌面看,圣诺生物眼下还只是牛刀小试。其为鲁抗医药、锦波生物、派格生物、百奥泰生物等诸多知名创新药企的40多个项目提供多肽药学CDMO服务,目前只有2个创新药获批上市,2个进入申报生产阶段,后续CDMO业务增长潜力仍有很大的释放空间。

总体来讲,受益于多肽类创新药物市场的高景气周期和圣诺生物产业链上的三端布局,其未来成长空间依然巨大。

业务结构之外,我们还观察到圣诺生物在市场端的价值锚点上,大有文章。

公司今年中期业绩超高增长是源于多肽原料药海外销售的放量,这其中最主要是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和礼来的替尔泊肽两款全球“药王”的原料药订单。

替尔泊肽正在对司美格鲁肽的全球“药王”之位发起冲击

图源:互联网

公开信息显示,圣诺生物目前拥有21个自主研发的多肽类原料药品种,国内已取得14个品种的生产批件或激活备案,海外市场也取得了11个品种在美国的DMF备案,这在同业中是罕有的。

与此同时,公司还在不断加速原料药国际注册和申报,进一步强化在美国、欧盟、俄罗斯及韩国等国家的产品布局和销售渠道,意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特色原料药品种。

实际上,自2024年起圣诺生物原料药业务超六成收入就是来自海外,同比出口增长几乎翻倍。而公司海外订单捆绑的又是如礼来、诺和诺德等超级巨头的药企客户,足以说明其原料药的海外竞争力。

从多肽原料药领域看,中国出口份额供应全球市场的四成左右。在美国这个多肽药物技术与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其超过60%的多肽原料药则依赖于进口中国企业的供给。

像圣诺生物等拥有核心技术与生产成本优势的中国多肽原料药企业,其实已经牢牢锁定了欧美药企客户。

而沿着全球市场竞争发展的脉络与中国药企的创新血脉觉醒,未来GLP-1靶点创新药、仿药的角斗场转移到中国,圣诺生物所建立的海外竞争优势同样会平移到本土市场中。

叁|弹性验证

小而美辩证法

尽管圣诺生物可谓是国内多肽原料药的头部公司,但与之做竞争比较的则是药明康德(603259.SH\02359.HK)、ST诺泰(688076.SH)、翰宇药业(300199.SZ)等对手。

不是巨头就是狠角色,这要怎么比?论实力,论产能,论成本,圣诺生物顶多算是个弟弟。哪怕是比上市公司市值,刚过70亿元的圣诺生物也就是个小卡拉米。

但从资本市场投资人的角度去看,基于公司的发展态势,圣诺生物身上是否意味着拥有更大的增长弹性呢?

小而美公司的立锥之地必然是在技术上。之所以礼来这等量级的大佬会与圣诺生物合作,至少从多肽原料药的合成技术与制造水平上,后者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实际上,圣诺生物董事长也是公司首席科学家的文永均,早在1991年就投身多肽药物研发,其主导开发了国内首个获批的多肽药物——胸腺五肽,随后又成功研发胸腺法新、生长抑素等里程碑式药物。

圣诺生物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官 文永均

图源:圣诺生物官网

说文永均是国内多肽药物研发与产业化的奠基人、推动者,并不为过。创立圣诺生物之初,文永均就明确了公司“小而美”的战略定位,专注于高附加值的多肽药研领域。

回过头来再看,为什么圣诺生物这样一家体量、规模、资本实力并不强悍的小公司,敢在多肽药研产业链上贯穿“三端”,这是有绝对的技术自信的。

20余年的技术积累,文永均治下的圣诺生物在多肽合成与修饰技术上拥有长链肽偶联技术、单硫环肽规模化生产技术(其硫环肽合成纯度高达95%,远超行业均值的70%)、多对二硫环肽合成技术、聚乙二醇化修饰等“技术绝学”。

基于如此核心技术,无论是自研制剂还是高质量原料药,抑或CDMO服务,圣诺生物虽小但专,有与巨头齐肩而立的资本。

只有技术还不足以验证其增长的弹性。环视本土创新药行业,研发见长的公司往往在产业化能力和商业化机会的捕捉上,存在明显的短板。

然而梳理文永均的过往经历与圣诺生物的成长脉络,不难看到无论起初的高附加值(如GLP-1原料药)专精策略,还是海外市场机会的精准把握,或是产能扩张的节奏感,圣诺生物都卡位卡得刚刚好。

至于公司未来的增长弹性,且不说那些创新药的研发管线布局,以及三大业务板块的轮番发力,我们单拎一个点出来就能看出文永均对于圣诺生物的战略思考是能跳出思维框架的。

比如,在其财报公告中还有一条非常值得注意的线索,那就是公司在生美医美这个跨界领域的积极布局。

圣诺生物的多个核心美容肽原料药目前已取得了国际HALAL认证,其全资子公司圣诺多肽拥有80余款美容肽产品,涵盖抗皱紧致、舒缓修护、美白淡斑、眼周护理、生发防脱等领域。

图源:圣诺生物官网

按照公司公告表述,其美容肽产品按照欧盟EFfCI GMP规范生产,并经过全面的安全技术检测和功效验证,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可靠且功效显著。

这也为公司美容肽产品撬动海外市场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此外,公司联合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成立了美容肽创新联合研发中心,构建AI预测平台以提升研发精准性与效率,开发创新肽库以不断拓展应用边界。

8月18日,圣诺生物贴出投资者关系活动表,20余家券商研究机构、公募私募机构组团对公司现场调研。

产能释放、在研管线、海外销售以及美容肽项目进度,都是机构所关注的点。显然,机构投资者也在期待圣诺生物未来的增长弹性。(来源: 严睿 多肽链)

事实上,圣诺生物今年以来至今股价(复权价)已经上涨超140%,而支撑起股价走牛的动力主要来源是公司业绩高增长的预期。

作为国内少数几家能够规模化生产多种多肽原料药的上市公司,圣诺生物中期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68%,营收同比也大增69.69%。

驱动其营收净利大增的核心因素正是圣诺生物多肽原料药海外订单的放量,当然同比低基数也放大了增幅数据。

这种高景气周期的增长是否能够持续下去,直接决定着市场对于圣诺生物的价值判断。

那么问题来了,在当下以创新药为行业主驱力的市场环境中,作为行业上游的原料药企业又如何进行价值重估?而如圣诺生物这种小而美的药企,又该如何厘清市场预期与股价弹性的问题?

一切依然需要从中观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去剖析。

壹|超级风口

GLP-1的明天

或许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中国已经是全球肥胖的超级大国了。

来自世界肥胖联合会发布的《世界肥胖地图2025》数据,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已经突破50%,预计2030年相关人群规模将达5.15亿人。

在全球范围内,肥胖问题已经从高收入国家逐渐向中低收入国家扩散。预计全球肥胖和超重人群比例将在2030年上升至50%,也就是30亿左右的成年人受到高体重指数的影响。

图源:互联网

肥胖是导致NCD(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成年人NCD相关疾病负担占所有NCD疾病负担的三成左右。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宣布将今年定为“体重管理年”,同时还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专项行动。显然,“全民减肥”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指引下,已经上升为一项关乎公共健康治理的国家工程。

在民间,“全民减肥”在社会审美与健康焦虑的双重Buff作用下,思潮更是激进。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上,GLP-1早已不是公众陌生的药物靶点,而是减肥人的一种“信仰”。

自从马斯克“带货”司美格鲁肽之后,这股GLP-1的风潮就从外网刮到了中文互联网世界,各路网红博主大谈司美的用药体验和减重效果。

然而,被吸引者大多数并非糖尿病患者,很多现实中的司美格鲁肽消费人群甚至是连超重都算不上的普通求美者。网络隐秘角落的大量流通,更放大了司美一类减重药物的隐性需求。

减重药物市场需求的空前繁荣,也将GLP-1RA类新药研发推向另一种高潮。

2023年7月,上海仁会生物自研的贝那鲁肽注射液(商品名:菲塑美)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上市许可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这是自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之后,全球第三款获批的GLP-1类减重新药,也拉开了国产同类减重新药冲刺上市的序幕。

此后,礼来的替尔泊肽(2024年5月国内获批)、本土药企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2025年6月国内获批),相继在国内获批减重适应症的上市。

未来三两年将是多肽类GLP-1受体激动剂市场的一个关键窗口期。

2025年上半年,全球GLP-1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了352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超700亿美元,增幅约40%,稳坐全球最大市场规模靶点。

自从拓展到减重适应症后,GLP-1就不断向上打开增长空间,而诸多MNC超级药企的众人拾柴,各种迭代产品的密集上市,很可能推动GLP-1在2027年左右成为药史上第一个市场规模超千亿美元的靶点。

从近期美国市场上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与礼来的替尔泊肽双双大幅降价来看,巨头的博弈以及来自东方新势力的搅局,必然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导致相关药品的价格持续下沉。

但反过来,这也意味着GLP-1类药物的市场可及性与其在减肥市场的渗透率将会不断提升。

铺垫良多,只是为了清晰描绘出圣诺生物这样的多肽原料药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机会有多大。

事实上,圣诺生物中期业绩的倍数增长,正是得益于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的原料药海外订单放量。可以预见至少未来两三年时间里,其业绩大概率仍将会延续高增长。

贰|锚点再造

三端两市场

众人只道创新药好,可“卖铲人”恐怕才是真的大赢家。

无论全球MNC巨头的造神运动,还是本土创新药企的揭竿而起,千亿美元级别的GLP-1靶点大战不管谁输谁赢,原料药公司都必然是“稳赢”的。

这正是圣诺生物的“好局”所在。

透视2025年中期报告,一项业务数据的显著变化正在重塑圣诺生物的价值锚点,这对于未来公司价值的判断与重估,至关重要。

在国内的多肽药物领域中,很少有像圣诺生物这样的完整具备“原料药+制剂+CDMO”业务结构,三端联动贯穿全业务链的企业。

根据历史财报数据,圣诺生物多肽制剂、原料药和CDMO服务三大业务板块中,向来占据“C位”的是制剂业务。

2024年报,制剂为圣诺生物贡献了41.52%的营收和46.15%的利润,而原料药收入占比则为33.94%,利润贡献则为37.49%;

但今年中期,圣诺生物原料药收入1.89亿元,同比激增232%,第一次反超制剂业务,成为公司营收利润超高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原料药营收和利润贡献分别达到了55.95%和64.29%。

实际上,圣诺生物的多肽原料药业务过去一直受制于产能不足。直到今年H1公司募资投建的“年产395公斤多肽原料药生产线项目”的全线投产,这一瓶颈问题才初步得以改善。

但即便目前7条新GLP-1原料药产线都处于满产状态,35公斤的月产量恐怕也跟不上订单量的增长,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产能爬坡依旧是圣诺生物业绩持续高增长的一大看点。

圣诺生物新总部生产基地 图源:互联网

按照公开信息披露,公司再融资项目“多肽创新药CDMO、原料药产业化项目以及制剂产业化改造项目”陆续落地,也就是说圣诺生物三端业务链条是在整体阶,这对公司中长期增长形成了阶梯式的支撑。

今年中期,制剂业务虽然同比出现营收、利润、毛利率的同步下滑,但技改之后应该至少会止跌回稳,这也是圣诺生物在长周期发展上安身立命的所在;

此外,今年CDMO业务上圣诺生物也迎来了一个“破冰”时刻,业务收入同比大增73%。这得益于公司客户众生药业RAY12225注射液项目进入临床Ⅲ期。

从CDMO业务的牌面看,圣诺生物眼下还只是牛刀小试。其为鲁抗医药、锦波生物、派格生物、百奥泰生物等诸多知名创新药企的40多个项目提供多肽药学CDMO服务,目前只有2个创新药获批上市,2个进入申报生产阶段,后续CDMO业务增长潜力仍有很大的释放空间。

总体来讲,受益于多肽类创新药物市场的高景气周期和圣诺生物产业链上的三端布局,其未来成长空间依然巨大。

业务结构之外,我们还观察到圣诺生物在市场端的价值锚点上,大有文章。

公司今年中期业绩超高增长是源于多肽原料药海外销售的放量,这其中最主要是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和礼来的替尔泊肽两款全球“药王”的原料药订单。

替尔泊肽正在对司美格鲁肽的全球“药王”之位发起冲击

图源:互联网

公开信息显示,圣诺生物目前拥有21个自主研发的多肽类原料药品种,国内已取得14个品种的生产批件或激活备案,海外市场也取得了11个品种在美国的DMF备案,这在同业中是罕有的。

与此同时,公司还在不断加速原料药国际注册和申报,进一步强化在美国、欧盟、俄罗斯及韩国等国家的产品布局和销售渠道,意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特色原料药品种。

实际上,自2024年起圣诺生物原料药业务超六成收入就是来自海外,同比出口增长几乎翻倍。而公司海外订单捆绑的又是如礼来、诺和诺德等超级巨头的药企客户,足以说明其原料药的海外竞争力。

从多肽原料药领域看,中国出口份额供应全球市场的四成左右。在美国这个多肽药物技术与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其超过60%的多肽原料药则依赖于进口中国企业的供给。

像圣诺生物等拥有核心技术与生产成本优势的中国多肽原料药企业,其实已经牢牢锁定了欧美药企客户。

而沿着全球市场竞争发展的脉络与中国药企的创新血脉觉醒,未来GLP-1靶点创新药、仿药的角斗场转移到中国,圣诺生物所建立的海外竞争优势同样会平移到本土市场中。

叁|弹性验证

小而美辩证法

尽管圣诺生物可谓是国内多肽原料药的头部公司,但与之做竞争比较的则是药明康德(603259.SH\02359.HK)、ST诺泰(688076.SH)、翰宇药业(300199.SZ)等对手。

不是巨头就是狠角色,这要怎么比?论实力,论产能,论成本,圣诺生物顶多算是个弟弟。哪怕是比上市公司市值,刚过70亿元的圣诺生物也就是个小卡拉米。

但从资本市场投资人的角度去看,基于公司的发展态势,圣诺生物身上是否意味着拥有更大的增长弹性呢?

小而美公司的立锥之地必然是在技术上。之所以礼来这等量级的大佬会与圣诺生物合作,至少从多肽原料药的合成技术与制造水平上,后者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实际上,圣诺生物董事长也是公司首席科学家的文永均,早在1991年就投身多肽药物研发,其主导开发了国内首个获批的多肽药物——胸腺五肽,随后又成功研发胸腺法新、生长抑素等里程碑式药物。

圣诺生物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官 文永均

图源:圣诺生物官网

说文永均是国内多肽药物研发与产业化的奠基人、推动者,并不为过。创立圣诺生物之初,文永均就明确了公司“小而美”的战略定位,专注于高附加值的多肽药研领域。

回过头来再看,为什么圣诺生物这样一家体量、规模、资本实力并不强悍的小公司,敢在多肽药研产业链上贯穿“三端”,这是有绝对的技术自信的。

20余年的技术积累,文永均治下的圣诺生物在多肽合成与修饰技术上拥有长链肽偶联技术、单硫环肽规模化生产技术(其硫环肽合成纯度高达95%,远超行业均值的70%)、多对二硫环肽合成技术、聚乙二醇化修饰等“技术绝学”。

基于如此核心技术,无论是自研制剂还是高质量原料药,抑或CDMO服务,圣诺生物虽小但专,有与巨头齐肩而立的资本。

只有技术还不足以验证其增长的弹性。环视本土创新药行业,研发见长的公司往往在产业化能力和商业化机会的捕捉上,存在明显的短板。

然而梳理文永均的过往经历与圣诺生物的成长脉络,不难看到无论起初的高附加值(如GLP-1原料药)专精策略,还是海外市场机会的精准把握,或是产能扩张的节奏感,圣诺生物都卡位卡得刚刚好。

至于公司未来的增长弹性,且不说那些创新药的研发管线布局,以及三大业务板块的轮番发力,我们单拎一个点出来就能看出文永均对于圣诺生物的战略思考是能跳出思维框架的。

比如,在其财报公告中还有一条非常值得注意的线索,那就是公司在生美医美这个跨界领域的积极布局。

圣诺生物的多个核心美容肽原料药目前已取得了国际HALAL认证,其全资子公司圣诺多肽拥有80余款美容肽产品,涵盖抗皱紧致、舒缓修护、美白淡斑、眼周护理、生发防脱等领域。

图源:圣诺生物官网

按照公司公告表述,其美容肽产品按照欧盟EFfCI GMP规范生产,并经过全面的安全技术检测和功效验证,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可靠且功效显著。

这也为公司美容肽产品撬动海外市场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此外,公司联合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成立了美容肽创新联合研发中心,构建AI预测平台以提升研发精准性与效率,开发创新肽库以不断拓展应用边界。

8月18日,圣诺生物贴出投资者关系活动表,20余家券商研究机构、公募私募机构组团对公司现场调研。

产能释放、在研管线、海外销售以及美容肽项目进度,都是机构所关注的点。显然,机构投资者也在期待圣诺生物未来的增长弹性。(来源: 严睿 多肽链)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