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家“逃离”外卖大战 补贴战下的生存困境

商家“逃离”外卖大战 补贴战下的生存困境!持续三个多月的外卖大战终于有了缓和迹象。市场监管总局在7月18日约谈了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随后这三家企业于8月1日发布声明表示将规范补贴行为、反对恶性竞争、共同维护行业生态。
然而,在平台尚未彻底“刹车”之前,许多商家已经疲惫不堪。从南京到广州,从寿司店到糖水铺,再到街角的柠檬茶门店,从个体商家到品牌连锁,这场看似热闹的“外卖狂欢”背后,是一笔越来越难算的账:一边是订单暴涨、忙不过来,另一边是在补贴分摊之下的利润下滑。有人被迫涨价,有人关闭线上渠道,有人放弃堂食大店重新租小档口全力投入外卖。
江苏的茶饮商家王渝几个月前就察觉出异常。他在南京加盟了一家品牌茶饮,并自营一家烘焙店。年后堂食基本每天都有五六十单,但到了四月底,线上订单开始激增,堂食降到每天只有个位数。面对突如其来的线上爆单,他没有感受到兴奋。很多外卖订单的实付金额非常低,不乏2元甚至1分钱的单子。此外,外卖影响了堂食生意,没人上门,店里的烘焙产品卖不出去。
王渝给媒体算了一笔账:他的店铺设置外卖起送价20元,商家参与活动的情况下,最少要免掉用户3元的配送费和5元的红包费用,平台抽佣大约在1.5-2元,再减去配送费2.5元(2.5KM内的价格,远了还需加钱,正常在2.5-5元),一单下来,20元的单子最少要扣掉12元,商家到手8元左右。除去4元左右的原料成本,毛利只剩下4元左右,这还不算水电和人工成本。“奶茶根据单量制作,还能小赚几块钱,烘焙这种预加工的就是白干。”
在小县城自营咖啡店的薇薇也面临类似困境。她称,即便平台推出补贴活动,商家依然需要共同“跟投”。她展示了一份订单明细显示,原价39.6元的订单,加上打包费合计41.6元,商家需要补贴16.3元,再支付8.32元的平台服务费,预计收入仅16.98元。
除了中小商家,一些大型连锁品牌也受到冲击。某县城的一位蜜雪冰城加盟商展示了5月账单详情,一共有2687笔订单,共计收入32228元,扣除商家补贴、平台服务费、商家公益等,累计账单金额17235元,计算下来5月平均每单收入在6元左右,扣除原料、人工、水电等,盈利空间并不大。
综合多位商家的反馈可以看出,在这场外卖大战中,平台确实投入了可观的补贴金额。以王渝提供的一张订单详情为例,其中“商家对顾客的活动”补贴10元、“平台活动补贴”13元。但是,想要计算出平台和商家各自承担的补贴比例并非易事,因为涉及到用户领取的红包金额、订单总价、配送距离等多种变量。
虽然具体占比难以量化,但可以确定的是,商家承担的成本高于以往。以前商家负担的成本包括平台佣金、履约服务费,现在则增加了各类红包的部分成本、减免的配送费。
有商家选择以涨价方式来抵抗高额成本,但效果有限。除了订单上看得见的成本,外卖大战带来的隐形压力也在增加。在广州一家林里柠檬茶工作的小诗讲述,他们门店位置不好,平常没什么顾客,“直到七月的某一天,店里一共接了三百多个订单,大约四百杯。”这个数字以前想都不敢想,也彻底打乱了门店节奏。店里通常只有两个员工,晚上8点到夜里12点只配备一名兼职人员,面对爆单,根本来不及反应。小诗原以为订单量增加会带来工资的上涨,可是营业额增加了,店里收入却没有得到相应增加,由于人手紧张,老板还多请了一名兼职,增加了人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