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车收费如何更合理:应平衡商业效率与民生需求

每次到达一个城市,踏入机场或高铁站,拖着行李箱寻找网约车的时刻,都成为现代出行中令人不耐烦的体验。乘客在车流中穿行,司机在狭窄通道里反复拨打电话,夏日暴晒、冬日寒风、人车混杂。
混乱的网约车上车点
网约车的价格相对出租车更为便宜,乘客与司机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吸引了众多乘客的选择。但与传统出租车“随到随走”的集中调度不同,网约车需要乘客与司机在汹涌人潮中精准对接。
在大部分机场或高铁站,网约车司机为了减少付费的停车时间,会在较远的区域等单子,而接到单子后,常常需要在不那么友好便利的停车场中找到乘客,有时只能指挥乘客前往出发站台等待。这种违规操作使出发站台也变得纷乱不堪,有些管理严格的机场只能完全禁止空车开上出发站台。在众多的高铁站或机场,由于场地有限,网约车只能在停车场的逼仄过道上相互拥挤,这给乘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降低了整个交通枢纽的运行效率。
混乱场景的背后,折射出城市交通管理中免费停车资源缺失的深层困境。当管理者将停车场视为“创收工具”而非“服务节点”,民众便被迫为便利支付额外代价。
令人惊喜的杭州西站
在习惯了网约车找车的种种烦恼后,在最近一次到杭州出差的经历中却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解决方案。在杭州西站下了高铁后,我们同行三人拖着行李箱前往网约车上车点。原本以为会面对熟悉的混乱场景,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相当安静的候车室。
候车室内空调冷气充足,乘客或坐或站,通过一个画着格子的大屏幕寻找自己叫的车辆。找到对应的格子编号后,乘客便能有目的性地直接前往车辆所在位置,类似于在停车场取车的做法。而在停车场内,车辆有序停放,乘客直奔自己的车辆,整个停车场显得格外安静,与常见的网约车上车场的纷乱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有序的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乘客的体验,还提升了网约车的运行效率。司机到达后,只需找空位停车,静候乘客前来上车。候车室内的大屏幕显示着车辆的格子编号,乘客通过查看屏幕确定自己的车辆位置,减少了车辆和人员的无序走动,从而提高了车场的容量。
此外,杭州西站的网约车上车区还为司机提供了长达一个小时的免费等待时间。如果司机提前到达,还可以前往司机休息室休息,休息室内提供手机免费充电等服务。这种做法与许多地方为了增加收入,仅给予交通枢纽停车场半小时或15分钟的免费停车时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那些地方,司机为了避免停车费用,常常冒险停在行车道上,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
杭州西站还根据不同时间段的车流量,对网约行车路线进行了灵活调整。平时采用环形行车路线,而在节假日等车流量大的时候,则改为“丰”型路线,以提供更大的容量,满足更多的网约车进出需求。
紧急停车道上违停的接机人
在很多靠近机场或高铁站的应急车道上,总能看到停着些私家车。这些车子引擎没熄,司机们盯着手机里的航班信息,他们在等飞机落地。机场停车费太贵,一小时十块或更贵,免费时间又不够用。提前到了,只能先停在路边。
离航站楼就几公里停车,看到航班落地再开过去,这样能省一些钱。但在路肩这个地方太危险:旁边车流呼啸,大货车经过时小车都摇晃。巡逻车一来,停着的车慌忙开走,过会儿又悄悄停到路边。车里的人算着账:省下的停车费和可能吃罚单的风险,哪个划算?更多人想着“停一会儿没事”。航站楼灯火通明,这些接机的人却在噪音和尾气里等着,只为省几十块钱。
到达法兰克福机场前的免费停车场
因为工作原因之前常去法兰克福机场接人,法兰克福机场的停车场也贵,要是提早太多到机场等人,真的也浪费不少停车费。
但在快到法兰克福机场的高速上,却看不到在路肩上停车的违停车辆,除了德国交规严刑峻法的威慑力之外,更因为在快到法兰克福机场的高速边上距离机场约数公里处,高速公路边上设有免费停车场。这样的停车场就是一个休息区,从高速上直接驶入,里面也类似一个小公园,有些绿化,有些供人休息的长条凳,空地上有几十个停车位,外围就是法兰克福郊区的田野。这种相对简单的休息区虽然没有加油站及餐厅等配套,但对提前到达的接机车辆,已经是一个理想的停车等候场所。
这个免费停车的地方解决了许多自驾前往机场接人的司机面临的两难困境。他们既不能到得太晚,让出站的客人久等而显得不礼貌;也不能到得太早,以免在机场停车场支付高昂的停车费用。这个快到法兰克福机场的高速路边免费停车地,有效避免了早到而又不愿意付费司机的难题,司机可以在这里安心停车等待。
重塑停车伦理:从创收到服务
中国停车场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智慧化、人性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截至2024年,全国停车场数量突破120万个,提供停车位总数达1.9亿个,市场规模突破7000亿元。这一庞大的数据背后,是城市化进程中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据公安部统计,截至 2024年6月,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3.45亿辆。按照住建部每辆汽车配置1.1-1.3个泊位的标准来计算,城市车位缺口高达1.5亿个以上。停车难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质量,还成为商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停车场运营呈现出“高投入、长周期、低回报”的特点。例如,典型商业综合体停车场的投资回收期大约需要5年以上,其中土地成本占比高达六成,而在一线城市建设成本中,每平方米的成本超过2万元。为了平衡收益,部分运营商将建设成本分摊到停车费中,导致停车费用过高,引发了“停车费高于餐费”等争议。这种矛盾本质上是市场化运营与公共服务属性之间的冲突。
停车收费的合理性一直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价格杠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例如,商业区实行计时收费后,车位周转率提升了30%;医院周边通过错峰停车,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但反对者指出,简单的高价收费政策不照顾民生,不给民众提供便利,加剧了不公平。
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平衡商业效率与民生需求。多地的实践证明了增加免费停车场景的可行性。例如,上文提到的杭州西站1小时免费等待区,使得网约车司机提前到岗率大幅提高,车位周转率翻倍。一些地区的探索也初见成效。深圳将停车场收益的5%用于公交补贴,形成了良性循环;成都景区周边在工作日白天和节假日开放免费临时停车区域,违停率下降了近半。这种模式需要政策创新的支持。例如,北京CBD试点 “潮汐车位”,工作日晚间向居民开放;上海将停车费减免部分折算为地铁充值券,提升用户黏性同时实际降低了停车费用。
停车场的未来不应仅仅局限于空间优化,而应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试验田。在制度层面,需要建立“基础免费+动态调节”机制。例如,杭州核心区在工作日提供2小时免费停车,超时则实行阶梯收费;某些地方政府补贴商场夜间免费停车,带动周边餐饮消费增长。当免费停车从个别试点发展为城市标配时,其价值将超越经济范畴——它体现了公共服务的温度,促进了低碳出行,更成为城市文明的标尺。
停车场的本质是城市公共空间资源配置问题。从杭州西站的智慧候车区到法兰克福机场的免费接驳区,从深圳的一体化停车场到成都的错时共享模式,创新实践不断重塑行业边界。未来五年,停车场产业将实现三大转变:从 “空间租赁” 转向 “城市服务枢纽”、从 “经济性优先” 转向 “公益性主导”、从 “机械管理” 转向 “数字治理”。这既需要政府展现改革魄力,也需要社会协同共治。
杭州西站和法兰克福机场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多安排一些免费停车区域的必要性与意义。当航站楼的灯火照亮高速公路旁的接机司机,当电子屏幕的三位数编号取代混乱的电话沟通,我们看到的便是城市服务更好的模样。杭州西站的冷气候车室与法兰克福的免费缓冲带,共同诠释了公共服务的本质:用空间包容等待,以制度保障尊严。免费停车不是施舍,而是现代交通网络的必要组成部分。只有当管理者放下 “每平方米收益最大化” 的执念,才能让每一次出发与抵达,都成为温暖而非焦灼的生命体验。
[作者薛键为某银行分行行长,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银行委员会保理福费廷专家组组长,著有《证道: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及保理》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