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评“海外直邮”成售假温床 物流信息疑造假

海外直邮本应是消费者便捷获取海外正品、享受价格优势的途径,承诺原产地直发、全程物流可溯、海关监管保障。然而,在社交平台上,关于“海外直邮”的投诉和避雷帖比比皆是,其真实性饱受质疑。
湖南长沙的王然今年3月通过某平台购买了一款境外直邮商品,却在“掌上海关”App查询不到任何快件信息。更令她心凉的是,商家提供的报关单号清关时间与快递显示的清关时间也不一致。复盘物流轨迹后,她发现物流信息显示商品从“××国际”海外网点启程,但该快递公司官网根本查不到这个网点,这明显是在迷惑消费者,所谓的“海外直邮”物流信息极有可能是虚构的。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山西太原的张燕去年年底在某平台看到一款标注“海外直邮、假一赔十”的某品牌少女香水,售价290元,比国内保税仓发货便宜很多。心动之下,她迅速下单。收到提醒发货信息后,她发现查不到商品海关记录。平台物流信息显示商品绕道广州清关后又折返深圳,严重违反正常入境物流逻辑。她在社交平台分享了经历,许多人在评论区表示遭遇过相似情况。
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检索发现,“海外直邮”“全球购”等方面的投诉约2万条。投诉主要集中在质量问题无法退、假货无法退以及退货权被剥夺等方面。发现问题后,王然第一时间寻求平台解决,但平台态度令人失望:仅以“平台规则”为由口头告知商家资质齐全及公司名称,拒绝提供注册证书及授权书等实质证明,也未给出有效处理方案。普通消费者维权成本高、风险大。
物流环节也可能出现问题。来自山西吕梁的夏璇去年有过一次全球购经历,因迟迟收不到包裹,她向某物流客服咨询情况,客服承认其包裹未清关,但投诉后石沉大海。还有朋友遭遇物流公司推诿、无法解释清关轨迹、无法提供具体口岸、揽件员失联等糟心事。
在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黄忠看来,考虑到海外直邮的消费特点、监管维权的难度,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更有必要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权。如果消费者“假一赔三”的主张符合法律的规定,那么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就应当按照电子商务法的规定采取诸如划扣商家店铺资金等方式来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护其合法权益。
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近日破获一起特大跨境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去年8月,警方接举报,某平台“海外专柜正品店”售假。调查发现,该店以“海外直邮”为幌子,实则通过广西、广东两地的仓储物流基地从境内发货。采用“双公司运作”模式:一家公司负责物流,将假货运至港澳短暂停留后“报关”入境缴税;另一家公司则自制“品牌授权书”,用于在境内平台申请“全球购”店铺资质。目前,犯罪嫌疑人均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琦认为,治理海外直邮涉假乱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监管和治理。首先,电商平台应当对入驻商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确保商家的合法性和商品来源的正规性。其次,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品牌方应当建立官方的鉴定通道,降低消费者鉴定成本。最后,海关、公安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打击“虚假报关”等行为,斩断跨境售假的链条。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营造出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海外直邮才能真正让消费者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