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上小鹏汽车的欣旺达,已经加满杠杆

于是,欣旺达一边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从2018年的10.6亿元一路上涨到2023年的33.3亿元;另一边也在不断兴建产业基地,比如在南京溧水、浙江兰溪、印度新德里等地建设新的产业园基地,还在广东珠海、四川什邡有两座电池生产基地。
根据《21CBR》统计数据,2021年至2023年,欣旺达官宣的所有电池项目(含消费电池),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
02
紧绷的杠杆
重金投入追赶之下,欣旺达的动力电池业务收入节节攀升,后续也与小鹏、雷诺、VOLVO、易捷特、云度等企业建立合作。
欣旺达提出了“聚焦+差异化”的策略,其中发力重点快充技术,覆盖电动汽车、混动汽车、插电式混动汽车等应用市场,获得东风柳汽菱智CM5EV、东风E70、吉利PMA平台、上汽ZS12平台等多家车企车型项目的定点函。
其中,2022年量产的首款产品SFC480,达到4C标准,一次充电可实现续航700公里,充电5分钟可支持200公里续航,目前已搭载在小鹏G9车型上。
过去几年,欣旺达的动力电池业务收入呈现爆发式上涨,从2020年的亿元级别突破到2024年的超过150亿元,翻了超过35倍。
高成长背后,离不开客户、股东双层身份的车企的扶持。
2021年9月,欣旺达动力的股权密集变动,先是王明旺旗下私募基金及欣旺达员工共创平台率先成为股东,后续中信证券、宏大控股、东风汽车、广汽、长江汽车、小鹏汽车、上汽、哪吒汽车、碧桂园创投、蔚来汽车、英菲尼迪,以及珠海、深圳等众多国资投资平台入股。
欣旺达动力的注册资本,也从原先的36.4万元飙升至2023年9月的约95.24亿元。此时,欣旺达动力分拆上市前的估值达到355亿元,已超过母公司欣旺达。
各路资本进入欣旺达动力,只不过是动力电池行业的一个缩影。资本涌入、产能非理性扩张,也让市场卷到了极致。
欣旺达动力收入高速增长,但依然没有摆脱亏损困境,营收从2020年的4.8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144.8亿元,净利润亏损则从3.2亿元扩大至15.9亿元。
动力电池业务低毛利率、亏损的状态,一直拖累欣旺达的整体盈利水平呈下滑趋势。
而欣旺达动力分拆上市拖得越久,欣旺达面临的问题就愈发严重。因为持续的研发费用、产业基地投入,加上欣旺达动力长期亏损,导致欣旺达及王明旺、王威两兄弟把杠杆已经加满了。
2020年以来,欣旺达合计募资规模超过800亿元。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欣旺达通过直接融资、定向增发、可转债、发债券融资以及间接融资规模合计约808.21亿元。
在隐性债务上,欣旺达实际对外担保,从2020年的14.7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306.7亿元,占上一年净资产比例从21.6%上升至129.2%;资本公积也从22.3亿元上涨至148.6亿元。
当前,王明旺、王威两兄弟分别质押欣旺达股份数量为12,924.4万股、4,909.24万股,占其持股比例为35.72%、37.07%。根据过往质押公告显示,两人质押用途主要是股权类投资。
杠杆紧绷,又等不了欣旺达动力分拆上市,加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高位持续下滑,欣旺达必须抓住“A+H”两地上市热潮,紧急“补血”,同时也能借机扩张海外市场。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