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何妨把英女王像换成林则徐像 重塑历史记忆

访客 2025-07-08 17:04:23 9507
何妨把英女王像换成林则徐像 重塑历史记忆摘要: 何妨把英女王像换成林则徐像 重塑历史记忆!近日,香港立法会大会在讨论更新文化政策议案时,何君尧议员提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建议。他认为,香港许多街道和公共空间仍带有殖民时期的符号,呼吁...

何妨把英女王像换成林则徐像 重塑历史记忆!近日,香港立法会大会在讨论更新文化政策议案时,何君尧议员提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建议。他认为,香港许多街道和公共空间仍带有殖民时期的符号,呼吁将皇后大道、维多利亚公园等标志性地标改名,并提议移走维多利亚女王雕像,以林则徐铜像取而代之。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英雄,这一提议象征着用反抗殖民侵略的历史人物替代殖民时代的象征。

何妨把英女王像换成林则徐像 重塑历史记忆

2024年7月,香港通过了《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废除了法律条文中“女皇陛下”、“总督”等殖民词汇。然而,地名与雕像等深植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印记更难消除。早在2022年11月,何君尧就首次提出用中国杰出人物命名公众场所,名单包括岳飞、文天祥、李小龙、金庸和钟南山等。此次立法会提议正是这一思路的延续。选择林则徐作为替换维多利亚像的人选具有特殊意义,他在1839年领导虎门销烟行动,直接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香港的割让。

何妨把英女王像换成林则徐像 重塑历史记忆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1837-1901),正值大英帝国殖民扩张的巅峰期。香港在其任内成为殖民地,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将林则徐与维多利亚置于同一空间,意味着将侵略与反抗的历史并置。何君尧在立法会上表示,如果要保留女王雕像,必须加设林则徐像形成历史平衡,让人们看到那段历史的全貌。

何妨把英女王像换成林则徐像 重塑历史记忆

这种去殖民化的思路与上海、武汉处理租界历史建筑的方式类似,即保留建筑本体并通过历史标注重新诠释其意义。何君尧的提议立即引发了两极反应。支持者认为这是迟来的文化正名。2021年已有民间团体呼吁将维多利亚公园改为“人民公园”,认为这样更有气势。反对声音则担忧这可能导致历史断层和文化成本增加。例如,皇后大道因罗大佑同名歌曲成为文化符号,更名可能割裂集体记忆。有评论指出,香港“中西文化荟萃”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改名可能引起国际质疑。此外,操作复杂性也是一个问题。香港有132处英国风格法定古迹,如中环终审法院建筑。立法会议员梁美芬建议以历史人物命名公园作为历史教育方式,而非简单消除痕迹。地名变更涉及市政、民政、地图出版等多个系统更新,成本高昂,且新名称的接受度也存疑。

从俄罗斯更改“列宁格勒”回“圣彼得堡”,到印度将“阿拉哈巴德”改为“普拉亚格拉吉”,地名变更往往伴随着政权更迭。香港回归后保留殖民地名,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包容性。但随着国际地缘政治变化,这些符号的敏感性日益凸显。何君尧强调,香港作为联通世界的桥梁,责任是双向的。文化自信需要更全面的政策支撑。

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成为关键考量。长期使用殖民色彩名称可能导致年轻人误认其为本土文化,从而弱化国家认同。香港教育局课程已加强中国历史教育,但日常空间符号的影响更为潜移默化。无论更名议案结果如何,这场讨论本身标志着香港已准备好正视自己的历史伤痕。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