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北京治理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滥用 保护敏感个人信息

访客 2025-07-06 17:07:33 3847
北京治理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滥用 保护敏感个人信息摘要: 刷脸支付、刷脸进门、刷脸登录等应用场景已经深入日常生活。然而,人脸信息作为敏感个人信息中的生物识别信息,一旦泄露或被非法使用,将对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甚至可能威胁公共...

刷脸支付、刷脸进门、刷脸登录等应用场景已经深入日常生活。然而,人脸信息作为敏感个人信息中的生物识别信息,一旦泄露或被非法使用,将对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甚至可能威胁公共安全。

北京治理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滥用 保护敏感个人信息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数据与技术保障中心个人信息保护处干部高月表示,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就会造成不可逆的风险。近年来已出现境外利用人脸方式登录个人平台账号并盗用信息,导致被害人遭受巨额财产损失的案例。

为了进一步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公安部联合制定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并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针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提出了系统化的规范指引,旨在应对技术滥用,完善治理机制,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高月介绍,《办法》明确规定任何机构不得以胁迫方式采集人脸信息,公共场所必须提供非生物特征验证选项。人脸信息存储数量达到10万人的个人信息处理者需向所在地省级网信部门履行备案手续。这里的10万不仅包括原始图像,还包括经过处理的特征向量,即能够体现人脸特征的数值。除了备案,后续还将通过专项治理等监管方式持续监督。

目前,在市网信办指导下,已有69家单位通过“个人信息保护业务系统”履行备案流程,网信部门正在逐一跟进,督促个人信息处理者依法合规处理个人信息。

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协调处处长杨虎介绍,按照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关于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的部署,7月起,北京市网信办将会同有关部门,聚焦交通运输、住宿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物流商贸、休闲娱乐等领域,开展公共场所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人脸识别信息专项治理。这既包括督促提醒运营者及时备案,也包括围绕如何收集和保护人脸信息方面展开专项检查。

杨虎表示,对于未提供非人脸识别选项等违法行为,市民可通过拨打12345热线进行举报,市网信办会积极处理,切实维护广大市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