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泡玛特家电业务的扩张野心

外界认为:泡泡玛特进军家电产业的逻辑,在于其手中掌握的大量IP资源,可以与家电实现跨界联名,从而借助LABUBU等IP热度,带动创意小家电业务的发展。对此,家电圈认为,这显然低估了泡泡玛特的野心,也没有看清接下来家电产业竞争的逻辑。
华辛 撰写
让很多家电厂商都没想到的是,在充满动荡、未知和变数的2025年,泡泡玛特会悄然进军家电行业招兵买马,并锁定生活电器、小冰箱等品类,而不是选择与家电企业合作打造跨界联名款的家电产品。
对此,外界普遍认知是,作为一家文化创意公司,泡泡玛特打造了众多差异化的IP产品,特别是随着LABUBU的突然爆火,其对于IP的定义能力,以及带给用户的情绪价值,最终为其将IP资产在生活电器等小电产品的扩张和延伸,提供了业务上的协同共振可能。
不过,在家电圈看来,泡泡玛特进军家电产业的最大逻辑,并不只是因为其手中掌握的诸多自创IP资源,可以与家电跨界融合,提供IP文化在家电行业的联名款打造,加速资源的变现。毕竟,为了住楼房选择去造楼,甚至为了吃牛肉选择去养牛,这都不符合商业逻辑。对泡泡玛特来说,完全可以将IP授权给相关的家电企业,实现品牌层面的跨界合作,完全没有必要选择组建团队以“重资产”方式拓展家电业务,这种操作面临的风险和冲击更大。
真正的原因,家电圈认为,泡泡玛特的野心并不是在家电领域的扩张、增长并构建新引擎,而是牢牢聚焦用户的需求,构建从功能价值、体验价值到情绪价值的一体化能力。无论是泡泡玛特现有的大量创造“情绪价值”的玩偶,还是未来可以承载“情绪价值与功能、体验价值”的创意生活电器,一切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用户洞察与用户满足。毕竟,没有用户,对于全球所有消费品企业来说,一切都是空谈。
这与最近2年来,美的、海尔、海信等头部家电企业,以及天猫、京东等头部零售商的一系列动作,不谋而合。 那就是要将过去的“紧盯客户”压货出货,彻底扭转为“直击用户”营销服务。
一是,美的、天猫等厂商代表,都在探索直面用户的经营体系改造,其核心就是要破解过去单一的降价促销手段,构建包括产品、技术、体验、价格、服务在内的更多价值体系,满足用户需求并创造更多价值。核心任务,就是从家电批发分销模式向家电直卖用户模式落地。
今年以来,海尔、美的都在推动DTC、O2O等经营变革,谋求线下线上的相互引流与共振,打造直接面向用户的品牌和产品营销,谋求从经营产品向经营用户的突破。其中,包括一些家电企业推动公司掌门人在网络平台开号并直播,就是要拉近与用户距离,不断贴近用户去做转型和变革,给市场上的商业合作伙伴提供示范和借鉴的路径和手段。
二是,对于用户的研究,特别是用户需求的动态性、持续性捕捉、引导和经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这却是当前所有消费品企业的必修课和必备技能,不能被替代。经营用户一时的成功并不代表持续的领先,所有企业都必须保持对市场和用户变化的高度敏感和持续洞察。
当前,无论是泡泡玛特等文化创意公司,还是海尔、美的、天猫、京东等家电厂商,面对多变的市场竞争,以及善变的用户,都需要时刻探索并寻找更多贴近用户的手段、方法和路径,同时更需要找到连接用户的更好内容和策略。
对于泡泡玛特来说,连接用户情绪价值的产品,除了那些“没啥实用价值”的IP产品外,需要尽快开发一些“拥有实用价值”的可触可达可感产品。比如说,创意生活电器等等,这是一轮“由虚向实”的突破和蜕变。最近几年,泡泡玛特凭借“差异化IP经营策略、盲盒模式创新,多维情绪价值实现”等策略实现自我经营的突破,接下来这一商业价值还面临新的重构,因为用户还处在持续变化中,企业稍有不慎就会被用户“抛弃”。
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多年以来经营“冷冰冰”的家电产品,如何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特别是提供超出用户预期的惊喜?这些年来,不少家电企业一直在努力通过创意IP等资源的跨界合作,打造各类定制化的创意家电,以生活电器最为普遍,但整体效果和进展并不明显。由此,如何推动家电产品“由实向虚”转型,家电企业并没有找到出路,泡泡玛特也只是刚刚出手,最终还需要探索。
面对未知的一线市场和消费需求,家电圈认为:无论是海尔、美的为代表的家电企业,还是泡泡玛特、小米为代表的跨界企业,直面家电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消费需求的持续多变,最终出路很清楚,也很明确。那就是“牢牢抓住用户的需求变化和升级趋势”,努力讨好并持续迎合用户。在这一过程中,将家电产品的功能价值,品质生活的体验价值,与用户追求的情绪价值,全面拉通才能真正找到家电产业和市场经营的新通路。
声明:家电圈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